名画解读-梵高《挖碳农妇和村舍》

名画解读-梵高《挖碳农妇和村舍》

2018-11-09    05'05''

主播: 一个无名的画家

288 5

介绍:
挖炭农妇和村舍 文森特·梵高(1853-1890) 1885年 布面油画 30.5厘米X40厘米 出生于荷兰的梵高曾在布鲁塞尔学习素描基本知识,1881年,他28岁时前往作为牧师的父亲的任职地一一荷兰南部的埃滕。在那年年底,梵高与反对他成为画家的父亲发生冲突后搬到了海牙,与海牙画派的画家们会面。梵高在荷兰时期的作品受到海牙画派的画家和17世纪荷兰大师作品的影响,以平静和阴暗的色调为主。 1883年,在他30岁时,离开海牙的梵高最终搬到父亲赴任的荷兰北部城市纽南。从这时起,他开始真正地投入油画创作中,倾注精力描绘农民、工匠和纽南郊区的风景。 纽南时期是梵高成为农民画家的重要时期, 梵高在荷兰创作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这幅作品是梵高在1885年6月创作《吃马铃薯的人》后的第二个月绘制的。 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我在距纽南2个小时的地方工作,拥有大把的时间。我追寻的是一些漂亮荒野上的农户,我已经创作了4幅画,除了上次寄过去的两幅大型画作,还有几幅小画作”。这幅作品就是“几幅小画作”其中之一。 将画笔探入农民居住的环境,是崇拜米勒的梵高表达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与大自然深层联系的中心题材。 梵高饱含同情地将农民居住的房子与比麻雀还小的野鸟巢穴相比较,称其为“农民的巢穴”。 他用强烈的笔触和平静的色调描绘出植根于大地并依靠这片土地生活的农民的坚忍和大自然的包容性。同一时期梵高还绘制了许多相同题材的作品,这个题材对他来说非常重要。